2023年05月22日
EMS企業增長之路|從台灣30年經濟發展獲得的啟發


電子制造業正處在變革的十字路口,以往常說EMS企業的痛點:成本、交期、質量、供應鏈、人力等挑戰與困難如何破?所謂功夫在詩外,今天我們從一個宏觀視角出發,看能不能給到各位新啟示。

塑造世界芯片格局的台積電

如果大家有關注近年的中美博弈,那一定知道競爭的焦點就是芯片。芯片事關國運,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芯片應用國,單2021年中國進口的芯片就超過的4千億,比進口石油兩倍還多。而美國能做的也只是制裁幾個中國公司,打壓芯片在中國的使用、研發和生產。



這是因為在現實中,中美芯片博弈的兩大主角,中國和美國都不掌握芯片的研發和生產。

世界最先進的芯片是台灣台積電制造的,它還有個叫Fab 18的工廠,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貴的工廠,正在生產5納米芯片,同時試產3納米。蘋果的主力芯片超過了200億個晶體管,也只能交給台積電。

可以說台積電以一家之力壟斷了世界高端芯片的生產,對此,美國深感不安,中國也無可奈何。那我們呢?除了仰望張忠謀的高瞻遠矚,能到從中看到什麽呢?為什麽是台積電?憑什麽?台積電到底做對了什麽?


台灣經濟發展哲學

90年代以前,台灣經濟主要是靠給跨國企業做代工,也就是按照別人的要求來制造,既沒有技術也沒有品牌。而代工廠本身的商業模式有兩個重大缺點,一個是利潤低,茅山道士(毛三到四)的說法業內人員都不陌生,另一個是體量小,資本沒法積累,規模起不來,自然就很難搞工業升級。

宏基的施振榮對此就提出了「微笑曲線」,一條兩頭高,中間低的U型曲線,它講的是產品的利潤大頭都分布在研發、設計的前端,以及營銷和服務的後端,中間的制造環節是最不掙錢的。事實也如此,改革開放後,許多台商就把代工廠開到了有著大量廉價勞動力的東莞深圳,隨著工資水平提升後,如今的潮流則把廠子開到內陸或東南亞,廠不遷成本就沒有優勢。

施振榮:從微笑曲線到王道經營宏碁在國際發光發亮,工業技術研究院,249期2012年7月號

一個經濟體從貧窮到發達,大約需經歷三個增長階段。第一個是簡單工業化,增長靠堆人,人口紅利說的就這個階段;第二個是投資驅動,可見國內滴滴美團的成長縮影;第三個增長是由創新驅動。

台灣從1970年到1990年,特別中後期,處在錢投了卻沒用有,經濟始終都不漲的階段,這也是陳添枝所說的「中度所得陷阱」,那想要有所突破,就必須再度轉型。你需要拿出人無我有,大家都需要的產品來,且有自己的護城河和壁壘,才能不必拼低價,不必惡性競爭。

就在這時,台灣迎來了一個歷史機遇,全球化的第三階段。簡單回顧一下,第一階段是各國生產上的自給自足,第二階段是發達國家把零部件放在國外生產,然後回本國組裝,第三階段是幹脆將整個生產過程外包。如同蘋果公司只做iPhone的研發、設計、品牌、銷售,然後整機生產給了富士康。

台灣恰好有最好的工程師和素質最高的工人,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,台灣高等教育就呈爆發式增長,以1996年至2007年的台灣適齡人口毛入學率為例,10年左右就從50%提升到96.28%,教育普及效果十分可觀。現在,台灣教育普及率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地區之一,已達到99.99%。

因此台灣公司就更有優勢承接生產,當然這里已不是早期那種簡單代工了,而是接手生產中最關鍵的環節。同時多年以來的代工模式讓台商養成了工程師主導的思維——擅於搞降本增效之類的小革新,也沈澱出只能在現場才能研究出來的知識。


陳添枝總結台灣從「中度」變到發達的秘密,就在於生產環節有大量的創新。


這不正是台積電的領域嗎?別人完成了設計,台積電邊摸索、邊實驗、邊完善,同時還能做到把一個產品大批量、高效率、自動化地生產出來,且保證了非常好的良率。


在台灣,台積電也不算特殊。當初世界還沒有多點觸控屏時,蘋果是找到台灣宸鴻科技公司共同研發出來;特斯拉要做電動汽車時,沒有傳統汽車廠願意合作,特斯拉就找到了台灣富田電機公司,兩年時間邊研發邊測試地搞了出來。宸鴻、富田都是名不經傳的公司,像這樣的公司在台灣有太多。

們通過不斷積累的小革新,最終掌握大品牌的關鍵制造技術。你可能想不到,如今台積電在2022年的毛利率更是達到了60%,微笑曲線也就廢了,創新創造門檻,有門檻就有了絕對的利潤。

增長之路仍在生產環節

今天中國的電子制造業,上遊面臨著供應鏈動蕩,通脹帶來的成本高企,下遊客戶產品趨向少量多樣,且同業競爭空前激烈。大陸的很多EMS廠商,特別是那些中小廠商,甚至還沒有「毛三到四」,寢食難安是老板們的常態。

以往的小革新主要是通過精益生產為代表的管理模式驅動,它們並不是不好,主要是你有在做,別的廠商也在做,同樣的管理方式,讓大家早就不存在數量級上的差別。

那EMS企業在由品牌商掌控著既定產品的框架下,還能如何創新增長呢?我的答案是依然來自於台灣的經濟發展哲學——在生產環節中創新。


雖然傳統的方式與方法已不能驅動大變化,但在結合傳統管理的同時,運用人工智能做數據分析,已經證明有質的飛躍。











【延伸閱讀 | 帶您深入了解各產業解決方案】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:AI沒有完全正確的成功方程式

【聯繫我們 | 帶您體驗企業無痛快速轉型升級 】如何快速導入低代碼數據平台顛覆傳統企業數據流程,解決企業轉型面臨的效率、成本和價值等問題,提升企業的決策水準。



分享文章